惠州的中秋习俗

发布时间:2014-08-29 22:52 来源:取名网 作者:瓷都小编 公众号:瓷都取名网

 惠州的中秋习俗

  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按照惠州的中秋习俗在中秋时会自行准备月饼灯笼、唱山歌、放烟花、烧宝塔、放孔明灯等,早从民国时期便开始流传开来。

  为了能过好中秋节,各家各户从节前一个月就开始着手筹备,按照惠州的中秋习俗准备月光饼(一种用糯米粉加白糖做成的白饼)和各种干鲜果品,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月饼和灯笼。

  中秋节当天,人们聚集到亲族中最长者的家中吃团圆饭,讲述自己今年的成就和下一年的目标,长者则讲些勉励、祝福的话。

  月亮升起时,合家一起开月饼、点灯笼赏月。现在赏月的地点已经不局限在家中,西湖和汤泉是当地人最常去的两个赏月胜地。

  民国时期,惠州的中秋习俗在中秋之夜主要有对唱山歌、放烟花、烧宝塔、放孔明灯和妇女伏仙姑等活动,其中对唱山歌最为热闹。是夜,一些喜唱山歌的人自动集中到预先约定或适宜对歌的场所,如西湖边(包括现在的五四路、国庆路、六角巷等地)。对唱时,以“今夜山歌我开始,哪个敢对我就来”开始,随后对方必须随声相应,否则,即算落败。对唱内容十分广泛,叹命苦者有之,揭人隐私者有之,猜谜者亦有之;对歌者不分男女,有歌就唱,以唱惠州话山歌为主,间或出现少量客家山歌,直至月过中天,歌声渐歇,人们才尽兴而归。新中国成立后,群众自发对歌的习俗渐渐消失。

  烧宝塔又称“烧火塔”,新中国成立前,惠州的中秋习俗有在中秋晚上,人们喜欢在桥西的秀水湖、大马房(今市工人文化宫)、桥东的上塘街等处烧宝塔自娱。宝塔为砖或瓦或石块垒叠而成塔状,通常高约2米,中空。烧宝塔时,在塔中加干柴后点燃,至宝塔烧红时,人们将预先准备的硫磺和盐的混合粉末撒往塔身,“辟拍”作响,并呈现出五光十色,颇似烧烟花。宝塔如未烧坏,第二天可重复使用。新中国成立后,此俗不存。

  放孔明灯。中秋节前后,新中国成立前,惠州的中秋习俗:惠州晒布场几乎每年都制作和燃放孔明灯,其他地方较少。孔明灯以竹、篾、纸等材料制成,中空、形制规格各异,一般以高4~5米,圆身、尖顶,底径2米左右,有尾,灯的底内加有铁丝架以承放用作燃料的油纸团。油纸以机油、煤油等几浸几晒,耐燃。放灯时,点燃油纸团,使灯内空气变热,灯即升空,有的在灯底扎上鞭炮,使其在空中爆响,增加乐趣。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防止火灾,禁止放孔明灯。近年,民间此俗逐渐复兴。

  从以上惠州的中秋习俗介绍中可了解到中秋节的风俗习惯,网友可大多加阅读以上中秋习俗。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

为您推荐

推荐测算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