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厝的冬节 2016年冬至习俗
发布时间:2015-12-21 21:28 来源:取名网 作者:w.cdqmw.net 公众号:瓷都取名网
冬至
为廿四个节气之一,阳历11月22日(或前、后一天)就是冬至节,又称冬节。全国不少地方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把过冬至节当作过年一样,非常隆重。这是因为我国古代的历法,曾以冬至为岁首隆重庆祝,改行夏历后,冬至才退居次位。汉朝时,冬至成了“冬节”,魏晋南北朝时又改称“亚岁”。闽南一带称冬节为“小年兜”,过节时同样很隆重,关于这一天,泉港也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不要忘祖。
圆子
应节的食品,它由糯米制成,是中国人很早就发明的一种食物,在古时候称为牢丸或粉圆,早先,吃汤圆没有一定的时间,宋朝以后,有人开始在元宵、冬至吃汤圆,明清以后,家家户户开始以圆仔祭神祭祖。
扫墓
冬节早晨,要煮汤圆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之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粘于门上,称“敬门神”。人们称元宵汤圆为“头圆”,冬节汤圆为“尾圆”,寓意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南浦、后龙等地吃完圆仔去扫墓,寓意一家人团圆,关于扫墓渊源,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已故父母尊长祭拜,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庙”的就要合族举行祭祀典礼,称为“祭冬”。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也就逐渐延伸为扫墓。
祭祀
家庭主妇必须早起以圆仔祭拜神明、祖先。旧时如属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祠堂大门,举行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祭祖合称春冬二祭,泉港不少地方冬节除祭祖外,还有一些与清明节同样的习俗,可在前后十天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墓也百无忌讳。
送齑
居丧人家过冬至不自制“圆仔齑”,已嫁女儿要将已制好的圆仔齑送到娘家,娘家则送面线、白壳、姜、龙眼、红枣、红布、筷子、纸春花等作为回礼(这个礼仪的来由和寓意与本地七夕“送炒豆”一样)。娘家人用女儿所送的圆仔齑做圆仔时,不能掺与红花膏,只能做成白圆仔,以寄托对亡者的哀思。其他亲戚乡邻也会在冬至之前提着米或炊粉等给居丧人家,居丧人家也一一如上回礼。因送圆仔齑(境内简称“送齑”)之俗与居丧有关联,故冬到之前几天,无丧事亲戚之间忌无故相访,更禁止馈赠物品。
农业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节气,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境内人民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从流传的谚语中可窥一斑。如“吃冬节,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意思冬节过后,气温继续下降,农活也很少,成了农闲季节,称“上冬天”。而到了清明节,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生产上多忙于春耕春种,是农民最劳累阶段,所以谓之“入苦坑”,还有“干冬节,湿年兜”。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