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周易"尘封三百年惊现叠石山
发布时间:2014-05-28 08:36 来源:取名网 作者:w.cdqmw.net 公众号:瓷都取名网
清代康乾年间,广东潮阳县招收都河浦乡(今汕头市濠江区河浦街道)出了一位易学高人,他就是至今乡梓引以为荣的“死国师”陈英猷。这位清朝早期较有影响的玄学奇才,著"演周易"四卷,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事迹、其学术思想却鲜为人知——这不能不说是非常遗憾的。在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往事钩沉,把湮没于历史云烟的一位奇人、一段史实、一部奇书作一番索引介绍,以期引起各方高人同好的关注,进而对其学术思想和成果展开探索和研究,相信这是很有意义的。故此,笔者不揣浅陋,就目前所掌握的有关材料整理分述如下: 一、陈英猷的生平及叠石山的易学遗存 陈英猷,广东省潮阳县(今属汕头市濠江区)河浦乡人,生于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卒于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名福,字式霭,号叠石先生、石泉先生(因其晚年隐居于叠石山而号)。关于其生平,早在乾隆年间编修的"潮州府志"就有记载,该志卷二十八"儒林传"曰:“陈英猷,字式霭,潮阳河浦人。天性至孝,重道义,矜气节。读书直探玄奥,不屑循循章句。淹没经、史,旁及释道、诸子百家,嗜孙吴兵书及"武候阵法"……尤精于"易";以为疑义殊多,既观其象、玩其辞,当极其数。晚年筑室乡北之迭(叠)石山,室依厂下岫,仅容一榻,终日危坐,或匝月不出。著"演周易"四卷,分为说数、说辞,多夺邵氏之席,而翻程朱之臼,以诸生卒于家。弥留之际,犹执其弟泰年手,迭画‘演易’二字。既殁,门人为镌版藏所居之石室,号曰:‘迭石先生’。” 陈英猷之胞弟陈泰年(1701-1777年,乾隆元年举人,曾住浙江于潜县知县,晚年告老还乡,伴随其兄陈英猷,经营叠石书院)在其著作"潜州信献录"中也回忆道:“先兄学积年深,潜心笃嗜,山居日久,绝迹嚣尘,揽旧典以咀华,缘苦思而生悟。先天后天之旨,溯委穷源;河图洛书之文,推同勘异。虽疴沉语乱,不离推数之呼……愤而发,感而通,著"演周易"之书,以为习卜筮之用。中列图象、解训申详;说出数、辞、占验参至。” 自此以后,在粤东编修的各类志书中,均有绍介“陈英猷”之专条,独立记传,无不推许备至。在最新编修的"潮阳县志"中"人物传"曰: “陈英猷又各福,字式霭,号石泉,人称叠石先生,招收都濠浦人,清廪生,自幼聪慧好学,读书直探精微奥秘。少年时胸怀大志,发愤研读经史、诸子万家,特别爱孙、吴兵书及"武候陈法",康熙五十七年(1718)赴京科考,途中与同行举子相比,自感学识不足,毅然弃考返家,在河浦叠石山博览群书,收纳门徒,县内外慕名求学者颇多。英猷潜心钻研"周易",发现疑义甚多,晚年于叠石山筑室,闭门著书立说,历30年的研究,于乾隆十六年(1751)写就"演周易"10多万字,分为“说数”、“说辞”等四卷,还批注评选经史、诸子百家等著作。乾隆十七年(1752年)逝,享年77岁。” 传中述及的“赴京科考”,据其后人证实,是赴钦天监的录考,与普通科举不同。同行的儒生姓陈,京考后任钦天监主事,临终之际向朝廷推荐陈英猷可承钦天监之职,朝廷派使者至潮阳河浦叠石山见召,但陈英猷已去世一年有余,于是遂有“死国师”的谥号。 由此可知,陈英猷是吾潮的一代学人,对当时、对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的。"演周易"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一部值得研究的重要著作。 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在其所著"潮州艺文志"的“经学易类”中引述了上述这段话,并按曰:“郑昌时曰:‘迄今潮阳迭石山房陈氏之以"易"世其家也,有"易数"。’又曰:‘陈刻已成’("韩江闻见录"卷十)是陈英猷著"论易",有"易数"一书,且曾锓诸版,然"府志"称,犹著"演周易"四卷,分为说数、说辞,则郑所言之"易数",当即"演周易"中之"说数",非别一书也。此编"阮通志"注曰:‘存’,则世当有传本,余不获睹其书,以考核异同,是可惜也。” 现在,可告慰饶公的是,陈英猷的这部"演周易"在尘封三百年后,今天重现天日,让我们得获先贤之教益,幸甚幸甚! 陈英猷晚年隐居的叠石山,位于河浦街道西北方向五公里处,茂林修竹,清幽寂静,满山怪石嶙峋,形肖逼真,让人叹为观止,由于三百年来少人问津,山路崎岖,灌木丛生,当年叠石先生卜此潜修,自有其深远寄托。谁都不会想到,就在这片丛林中,竟隐藏着无数奇观。丛林深处的“叠石书院”是当年陈英猷所创建,是许多巨石耸迭而成的连环洞穴,最大的一个石洞高一丈有余,宽则足够容纳二、三百人,据说当年慕叠石先生之名而拜山追随者众多,全盛时达一百多人。于现场仍可辩二百多年前学子们读书生活的各种状迹。洞中泉水叮咚,极为凉爽,风过处,松涛如潮,欣然出世。“陈英猷读书处”则是旁近的一个较小洞穴,有石榻石桌石椅,是陈英猷的静修之所。更让人称奇者,洞穴外面若干巨石上,分别凿有乾、坎、艮、震、离、坤、巽、兑八卦以及两卦相叠推演的伏羲六十四卦,并详录各种变化;另一高约三丈的石壁则凿画了河图洛书的图文!此外,还有无数暗语般的示谒以及各种题咏,让人目不暇接。这是为教学之用?还是在昭示天地之道,不得而知。这样内容的石刻群在全国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以画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值得探索和研究。可以想象,当时一百多位易学高士在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通万物之情、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那是一幅多么让人向往的景象。 “叠石书院”远在乾隆年间就非常有名了,据说有一年潮州府乡考,陈英猷之弟子十三人赴考竟有十二人中秀才,一时名声大噪。 二、"演周易"简介 笔者手头的"演周易"一书得之陈英猷后人陈业胜先生馈赠,陈业胜先生是陈英猷的直系裔孙,历尽艰辛,保存了这一珍本。这部书由陈泰年作序、陈氏第八代孙家暌(宁江)抄录,应是孤本。 据考证,陈英猷"演周易"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门人刻版印行,共二百余版。民国初年,中华书局曾求购版权,遭拒绝,“文革”中,本版当柴火烧毁,荡然无存。 历史变迁,当属无奈,所幸我们还保存有这套手抄本,可以一窥叠石先生奇书之高奥。 陈英猷在"演周易"的自序中用这样话奠定该书的基调:“羲,易源也;周,易委也。源远委大,委演其源也。周公孔子,委复演委,至矣尽矣。然辞明象明,而数未说也。”接着在数例言中继续阐发:“数也者,易之用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之又万,而未有已也。故物生有象有数,一有俱有,象数之形,理皆寓焉。故智者欢其象而理见矣。” "易"学研究历来有义理、象数二派。象数是"周易"的内涵,象数派研究卦爻辞与象数的关系,并据以占筮。象数的依据源于河图洛书,原始易卦是一种数字卦。在"演周易"中,陈英猷的说数又有别于以前的数字卦,他在书中演绎道: “演数之法,以策数为体,有编入、有除、有乘、有零加之法。如卦无变,先以内卦之数编入策数,固以内卦之数乘之,次以外卦之数复编入,因此外卦之数再乘之,后又以二卦之数合加之。如乾二百一十六策,演为二万二千六百零八数是也。若有又变,如乾初九变,内卦乾为巽,则除出内卦乾九之数,存二百零七策,而以巽八数乘之,为一千八百六十三,次复以外卦之乾九数编入,因此乾九数再乘之,为一万八千七百二十,后又以巽八乾九合加之,为一万八千七百三十七数是也。若内卦静,至九四变,外卦乾为巽,则演内卦毕,乃除出外卦乾九之数,而以巽八数乘之为二万一百六十九,后复以乾九巽八合加之,为二万一百八十六数是也。” 至于这些数与卦的关系,他又阐述: “演数分四课;占事,到创始玩千,结局观零。占人,人在家,则千为父祖,百为兄弟,十为当身,零为嗣裔;占试用,则千座主,百为分辅,十为名位,零为事业;占解难,则千为所奉,百为所籍,十为已身,零为敌对。” 这就是奇书"演周易"的要旨,也是该书的特色,陈英猷穷一生之心力,试图破解宇宙之谜。用数来说"易",是陈氏别出机抒处和对周易研究最大的成果,难怪取书名为“演”,当包含演算、推衍之意。那么,其效应如何呢? 陈英猷九代孙浩鸣(龙田)在该书的附录中说:“吾十五世祖石泉公遗著"演周易",书版家藏,已达二百四十年之久。予少时,先大人均珍视此书,先君骥明公曾运用"演周易"中的五行、四时、二十四节季参化于医道一门,切合天、人、寒、暑、风、雨、晦、明、温、和,于断症、用药,百无一失。” 乾隆朝易学大家谢式如为"演周易"作序,他是这样评介的:“"演周易"四卷:中列园图五层,其内一层,则列十二支,次列二十四气,次以八卦内三爻各变三卦,共二十四卦,以应二十四气之节,次列文王后天八卦之位。其外一层乃变化羲乾一兑二之序,而为出震齐巽之次,伏羲合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每宫各得其入,共为六十四卦;而此,则除震巽离坤兑乾坎艮,另列一层,每宫各得其七,共为五十六卦,当暮之数与闰数而已。此皆与先天异而后天相出入者也,于八卦,配以五行之数。既统河洛为一源,而又以乾之策二百一十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九六迭乘,得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之数,备列各卦爻之下,以为占验之准。次于上下经为注释一卷,随文演义,语精而醇。” 无论是其裔孙浩鸣还是谢式如对其评介都是很高的,可见该书的价值。总之,这部书确有独到之处,很多地方有待进一步研读和阐发。 三、陈英猷的有关传说 在潮汕地区,至今仍流传着陈英猷算卦卜事的轶闻,兹辑录如下: 上京赴考 出身寒门的陈英猷30多岁才补进廪生,时值朝廷大比之年,录考钦天监,踌躇满志的他,辞别双亲,贷借川资上京赴考,途中偶遇一陈姓儒生,也是上京赴考,言谈投机,于是一路同行。 一日,他俩过一村庄,见晒谷场上堆着柴草。陈英猷停住脚步,起了一卦,对农夫说:“要下雨了,快收拾柴草吧。”陈儒生却不慌不忙笑道:“无妨,雨落对面溪。”说话间,乌去密布,大雨骤至,却偏偏落在河对岸。陈英猷暗暗佩服陈儒生。 又一日,他俩夜宿破庙。陈英猷又起一卦:“不好,今夜庙会倒塌!”那陈儒生也起一卦,却道:“不怕不怕,我们睡个安稳觉吧,庙明早才倒。”陈英猷不信,径自搬到庙外打铺,到了第二天,只见陈儒生揉着睡眼走出庙外,安然无恙,陈英猷正狐疑间,“轰”地一声破庙倒塌了!目睹此情此景,陈英猷自知学识有所不及,毅然辞别陈儒生,弃考归家,再发愤攻读。 学臻化境 河浦乡北面有一座叠石山,盘旋九曲,清幽静寂,是个读书的好地方。陈英猷归家后,筑石室于叠石山,发愤苦读,致志专攻"周易",学力大进。 有一次,陈英猷用卦理推算出家里一个茶杯应于某日午时破碎,为验证是否灵验,他特把茶杯置于空地上静观,忽然一只老鼠横窜而过,把茶杯撞破。陈英猷一看日影,恰好午时正,他哈哈大笑:“原来如此,我吃得下午饭了。” 陈英猷的女儿嫁给邻村一富户,一次不慎丢失金钗一支。家翁也懂卜算,测出个“豆”字,全家人到豆园地寻找,始终不见金钗踪影。女儿只好回家求父亲推算,陈英猷推算后,修书一封叫女儿带回去给家翁,家翁拆阅,只见上面写着:“金钗丢在豆酱钵,何殃屋后豆园崽。”金钗果然在豆酱钵中找到。 朝廷晋封 却说那个陈儒生,到钦天监当了国师,后来曾专程到叠石山会晤陈英猷,对陈的学问,非常赏识,回京向皇上举荐,皇帝于是宣召陈英猷。钦差来到河浦,陈英猷却已亡故了,钦差只好带着"演周易"复旨。因这一番是钦命,乡里很为轰动,从此,人们称陈英猷为“死国师”。 参考书目: "演周易",陈英猷著 "潮州府志",乾隆版 "潮州艺文志",饶宗颐著 "易经求正解",郭扬著 "韩江闻见录",郑昌时著 "潜州信献录",陈泰年著 "潮阳县志",1983年版 "河浦掌故",濠江区文联 "豪山陈氏族谱"
- 上一篇: 上一篇:周易价值的定位
- 下一篇: 下一篇:“象”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