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飘香,端午知多少?
发布时间:2016-06-06 13:58 来源:取名网 作者:w.cdqmw.net 公众号:瓷都取名网
端午节,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为华夏人民所传承。今年是小编第一次离家在外过端午节,小编在感慨之际,也将和大家一起来了解、追溯这个米粽飘 香,龙舟响当的端午节!端午来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夏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 五”也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变成了”端午“。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大致有以下诸说:源于浴兰节说:古人五月采摘 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此习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五为浴兰之节。源于恶日说: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 日所生的孩子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五日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五日生从小寄养在宫外。 可见古代以五月五日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在此日,人们插菖蒲、艾叶以驱鬼,熏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源于历史人物说:传说端午节是为 了纪念战国时代爱国楚国诗人屈原。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最终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而又不使他的尸体被鱼虾 所食,所以将自家的米团投入江中,久而久之,这也变成了一种习俗。
端午习俗龙舟竞渡:湖南汨罗县,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祠中神 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 再准备竞舟。并且买一对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平安。在正式竞渡时,现场气氛也很是热烈,在鼓声和红旗的指挥下,竞渡者唱歌助兴,挽手们用桨叶插入水 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飞溅,船头船尾的人则有节奏地顿足压船,使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一般。另外,还应说一下女龙船。在过去,许多地方的龙船竞渡不允许妇女 参加,认为妇女接触龙舟很不吉利。如今各地都出现了女子龙舟队,英姿飒爽的女子们奋勇争光,丝毫不弱于须眉男儿。
挂荷包:荷包,是一种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避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悬艾叶、菖蒲、蒜头:艾叶、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具有杀菌作用。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 邪作祟所致,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妖除魔。
此外还有跳钟馗、立蛋、躲端午、斗草之戏、倒栽葫芦、驱除五毒、采茶,制凉汤、打马球和射柳等习俗。
传统食俗吃粽子: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 粽子,一般都用粽叶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 粽等等。
吃五黄: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
吃十二红:高邮等地有吃“十二红”的习俗。十二红指油爆虾、炒苋菜、咸鸭蛋黄、朱砂豆腐等。
吃大蒜蛋: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和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槌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不仅具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端午佩饰键人:旧时江浙一带端五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有驱邪避疫之作用。
长命缕:端午节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延命丝、长寿线,别称“百索”、“五彩缕”。名称不一,但形制、功用大小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绳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颈部,或挂于床帐、摇篮处,俗谓可辟邪、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避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最为特色。艾虎或以艾叶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髻身畔,其义在于借虎辟邪。
- 上一篇: 上一篇:端午节习俗:躲端午
- 下一篇: 下一篇:端午节习俗:佩豆娘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