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辰是几小时(3)
发布时间:2019-10-09 10:52 来源:取名网 作者:w.cdqmw.net 公众号:瓷都取名网
一盏茶的时间是多久
时间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人们用来衡量时间的东西也是非常多。一根烟、一炷香、一顿饭,最为奇葩的莫过于“等一会儿”。那么一盏茶的时间是多久呢?
古代没有时钟计时,日晷也只能标示一个时辰(二个小时)的时间分别。所以小于一个时辰的时间,只好用一些生活上常做的事情来描述。例如:一盏茶、一柱香、一顿饭……而一盏茶,指的是那种有碟、有盖的茶杯,喝的时候盖子开一点喝,不要让茶叶跑出来的那种杯子,所以喝的速度又比直接拿起一个普通杯喝茶来的慢多了。
一盏茶,这是古人表达时间的一种概念,一刻钟,也就是十五分钟。 一盏茶的时间其实也是一个形容词,一盏茶指的是一碗茶从端上来到茶凉的时间。这个时间也是不确定的。夏天可能需要15分钟,而冬天可能10分钟都不到。
一壶酒的时间:一个时辰——两小时。
一餐饭的时间:半个时辰——一小时。(古人讲究细嚼慢咽,忌讳狼吞虎咽。现代人一餐饭是半个小时。)
一袋烟的时间:过去百姓自己用竹竿或树根制作的烟斗,吸烟时,应该从腰间取出烟斗,然后用手在放置烟丝的布兜里取出烟丝,在前面放烟丝的小孔里放一捻〔就是食指和大拇指捏的一点烟丝〕烟丝,然后点火,嘴在另一头吸,一般能吸3-4口烟,然后就把燃成烟灰〔一般都不能把烟丝全部燃完〕的烟丝和烟灰磕出来,整个过程大概需要1分钟左右。
短时间的计量一般是指一日以内的时间划分。年月日都可以通过天文观测确定,而日以内的时间需要人为利用计时工具划定。于是中国古代时间计量单位命名取决于时间计量工具,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时代,时间计量工具多种多样,就形成了五花八门的时间计量单位。
中国先民最早还是根据太阳的位置时间点,如《两小儿辩日》中有所谓“日初出”、“日中”,就是指早晨和中午时分;此外还有“未明”(太阳未升起)、“昏”(太阳将落未落)、“夕”(太阳已落)、“霄”(夜晚)等词语。但这只是用来标识时刻,还不是将一日时间等分多少段后产生的“单位时间”。
古籍中最早记载的计时制是“百刻制”,即将一日的时间长度均分为一百刻,“一刻”即为单位时间,约合 14。4 分钟。这源于中国古人使用的计时工具——刻漏,即滴水漏壶和带有刻度浮尺的水桶组合。它的原理是自然重力环境下水滴滴下事件比较为均等,然后用浮尺显示出滴水体积进而表示时间。《周礼》中记有“挈壶氏”专管王室计时,《史记》中也记载齐国战将司马穰苴与监庄军贾相约,“立表下漏待贾”。可见即使是在移动的军队中也使用刻漏。
满城汉墓出土的汉代漏壶。此时中国古人仍使用单壶,壶内有浮尺露于壶外,浮尺随着壶内水面降低而降低,刻度也就随之变化
秦汉之后,刻漏仍是主要的计时工具,《汉书》中常有“夜漏未尽一刻”、“夜漏下十刻”的记载。南北朝后十二时辰制大范围普及,与百刻制融合,因一百不能被十二整除,一日的刻数偶有变化(一百零八刻、一百二十刻、九十六刻),但最终仍稳定在一百刻。
直到清代西洋钟表大规模传入,二十四时制与百刻制结合,一小时四刻,一日才确定为九十六刻。而计时工具盖遍也让百刻制最终被二十四时制代替。
清康熙年间制桐多级刻漏壶,此壶融合西洋计时方式,一天为九十六刻。
我们熟悉的“十二时辰制”本身并不包含单位时间,也就无所谓时间单位的长短。十二时辰制起源于利用太阳方位确定时间点。它用日晷作为时间计量工具,人们根据日影留在晷面上的位置确定时间。
中国古人将日晷一周等分为十二份或二十四份,用十二地支、四维、八干命名,形成十二时辰制和二十四时辰制。由于日晷使用方便,这种计时制度在南北朝后被广泛采用,但是它的精确度比较差,历代天文计时仍采用百刻制。
此外,皇室和官府在夜间值夜也有一套计时制度。汉代皇宫值夜,将一夜分为五更,自晚上七时开始记起,约两小时一更,到早上五点。后来又将一更分为五点,一点约二十四分钟。此后这道值更制度被延续下来。
除了上述官方认定的计时制度外,中国古人在民间还经常采用其他的词汇表示时间。由于故人生活对时间的要求并不精确,所以这些时间计量词汇指代的时间通常比较模糊。
- 上一篇: 上一篇:寅时是几点到几点,寅时出生的男女命运
- 下一篇: 下一篇:3两9钱男命详细解释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