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诚、神、几”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4-05-28 09:29 来源:取名网 作者:w.cdqmw.net 公众号:瓷都取名网

周敦颐作为理学的开山祖师,他的著作"太极图说"和"通书"对"周易"做出系统的解释。他在在"太极图说"中,依据阴阳哲学原理,立足于儒家文化价值理想,提出一个与佛教相抗衡的宇宙生成论。在"通书"中,他又结合"中庸"论诚的思想,把"周易"推崇为“性命之源”,为理学建立道德本体论和重新解释"四书"奠定了一个以易学为依据的理论基础。周敦颐以诚为性,以神为心,进一步把心性合而为一。他在"通书"中指出:“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对于这段脍炙人口的名言,古今众多文人学士做过许许多多、洋洋大观的阐释,其意有相通的,有相近的,也有相左的。现在笔者结合今天的现实也谈点思考。

一、“诚”即“诚信为本”——寂然自明

易经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易系辞上传")。意谓,"易经"本身没有思考,没有作为,寂然没有行动。但能够感应,能够贯通天下的一切道理。如果不是天下最神奇的道理,又怎能如此呢!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永恒的只有变化,在无限的变化中产生的是无限的运动方式。周子对此论的诠释是:“寂然不动者,诚也”。那么,“诚”的核心意义究竟应该如何理解?笔者认为“诚”的核心意义有三点:

其一,“诚”的核心意义是“无妄”,即真实客观。它指的是事物“与生俱来”的“真实客观”属性,事物客观是存在的,即“物质第一性”原理。这也就是周子"通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的真实涵义,也是"中庸"中“诚者,天之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的基本涵义。

其二,“诚”的核心意义是人对事物“真实客观”属性的认识和肯定。即在人们思想上的 “是其所是”、并反对“是其不是”。就是客观的物质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也是周子"通书"中“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的意思,与"中庸"中“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的意义相同。同时,“诚”又衍生出“静定”的意思。只有我们的心灵处于“静定”状态,或者说“纯真”状态,才能更好地体察和认知天地万物客观世界,尤其是“道”“是其所是”的样子。这也就是周子"通书"所谓的“无为”、“寂然不动”、“诚精故明”的内涵,与"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意义完全一样。

其三,在“诚”(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真”(人的认识应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和“静”(冷静观察思考才能做到“真”)的基础上,“诚”的核心意义还衍生出两种基础属性:一是将“诚”视作“化”的前提。比如,周子"通书"说:“至诚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孟子"中也说:“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这里将“诚”视作运动、变化的前提。二是将“诚”视作其它各种道德基础。如周子"通书"曰:“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就是儒家常说的“仁、义、礼、智、信”中 “诚”是其他四德之本。

综上,“诚”的核心意义实际就是以先秦儒学重要典籍为核心,融通、凝炼、建构起的一种神圣的思想境界,用真诚的态度,冷静周密地观察世界,真诚地、客观地反映世界,这才是行动的前提。也就是改造客观世界,进一步与客观世界和谐相处的前提。

常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个人做到“精诚”了,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明白了,一切问题都难不住你,故才有“诚精故明”之说。

市场经济,诚信为本。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诚信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而违背诚信原则者越来越被市场抛弃,被舆论唾弃。诚信竞争俨然成了商业竞争的重要内容。当前的世界,诚信已成大势所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诚信给了现代市场经济“第一推动力”,是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最大的“无形资产”。没有诚信,就建构不起神圣的思想境界,其思想境界就是虚伪和贪婪;没有真诚的态度,就不能冷静周密地观察市场,其思想就会被假象所迷惑,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搞的六神无主,那么其决策就不能真诚地、客观地反映世界,其行动必然是错误的或者是罪恶的。这样的人与客观世界决不会和谐相处,更不会与“天”合一。

人以诚信为本。诚信是做人的资本,“自古修身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如果一个人不讲求诚实、背信毁约,是得不到别人对他的信任的,倘若失去了他人的信任,做人将失去立身之本,前进的路上将会寸步难行。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联系的,必须应该时刻牢牢记着:诚信,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生意场里众生百相,“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谋取利益是商人的天性,但根本前提是不能损害第三者的正当权益,不能危害社会,不能搞恶性的、不正当竞争。靠尔虞吾诈、靠欺世盗名、靠损人利己一时占了便宜,最终会“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二、“神”即“灵感思维”——感而遂通者

“诚”指人之本性,“神”指人的思维能力。本性是“诚”,是寂然不动的,就是说“诚”本身没有活动,没有思维。当人与外部事物发生接触,本性便决定思维活动作为反应。诚之性通过神的妙用表现出来。“诚”为静,“神”是动,而精神活动刚刚萌发而尚未明显时叫做“几”,周敦颐提出:“无思,本也;思通,用者。几动于彼,诚动于此”,诚而至善的本性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外来之物对于本性是一种“感动”,本性通过思维的活动作出反应,这就是感而遂通。

我们知道,人的思维方式一般说来有三类:理性、感性、悟性。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人文融理性、感性、悟性于一体,人文中的信仰,给人以悟性,使人虔诚。理性思维主要表现为抽象或逻辑的思维,包括归纳和演绎的思维。它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统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揭示事物的普遍规律,抽象出事物的一般原理,用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因此,理性思维也叫科学思维。理性并非绝对的。人的感性、情感、情绪、自觉、乃至悟性,在人类的认识和实践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仅仅有理性是不够的。所以,理性不是一切。感性思维主要表现为具象思维或形象思维,更强调主观对客观的感觉、情感、特殊性;悟性思维则集中于内心世界,强调心灵的感悟,自我的完善;更提倡虔诚。

笔者认为,感性思维和悟性思维可以统称“灵感思维”。其思维方式是“感悟”,心灵的感悟,悟之以道,抚之以心。所谓的感悟性,就是一种对文献记载与信息的直觉捕捉能力或感悟力。譬如,一个研究者在读到一篇前人的日记时,能立即联想出作者的许多意在言外的东西,读出许多文字中没有显示出来的间接信息。他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直觉。说到底,灵感思维就是能通过可见的部分而复原没有显露出来的整体的那种能力。这种能力其实一点也不神秘:当你看到事物的一个部分,就会联想起其他部分。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灵感思维”起源最早。中国的"易经",更多的是“灵感思维”。这种思维带有神话般的思维方式。因此被周子写为“感而遂通者,神也。”古今中国人一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信“灵感思维”,它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绝不能简单粗暴地斥之为迷信。它是以为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许多重要命题如“天人合一”为支撑力的。中国哲学心性论的出发点是:心是人的“天植灵根”,是“天之所以与我者”,心能“虚灵以应万物”,“寂而不动,感而遂通”。这个“通”一直通到宇宙万有,因此中国哲学认定“人者天地之心也”,“天地只有人,犹人之有心”。这样一个过去被有些人认为带有神秘色彩的命题,现在由于系统哲学的发展而可以得到可靠的解释。近代脑科学研究说明,“脑(心)是宇宙的肖像,它包含了宇宙的一切运动形式,具有整个宇宙的所有事物的一切属性。”在不断认识客观世界的漫长岁月里,人们的思维形式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实践、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钱学森同志还指出:“创造性的思维,在开始时是模糊的,到处搜索,但在思维的网络中,总有一点突然变得清晰了,模糊的概率分布突然变得很集中了,这就是创造,就是智慧,就是智能”。灵感的出现常常带给人们渴求已久的智慧之光。“模糊的概率突然变得清晰了”这就是灵感来了。他第一次鲜明地把灵感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提了出来。事实上这种思维方式是自古就有的,只不过没有人敢象钱学森那样直言而已。

当然,灵感思维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它是一种善于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由实及虚的融会贯通的思考和认识的能力,也是不断地对自身实践进行总结和升华的结果,是自己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说透了,这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素质的反映。灵感思维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积累,只有从实践中去感悟,从积累中去融通。在生活中,我们只要用心去学习、去感悟、去观察、去应用,达到“阴阳不测谓之神”的境界也并非高不可攀。研习者一定要打破常规,才能出其不意。学习切忌浮燥,华而不实,基本功一定要扎实,弃大法而研小技只能适得其反。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平时多观察、多体会,充分开拓大脑思维,大胆实践,万事皆不离阴阳理,一切尽在不言中,以象言道,以道观象,形成自己知事的独特风格。万物皆有它的运动规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变化着,稍显即逝。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敏锐观察力和对事物的悟解能力,将事物的微妙变化与事物固有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便能与大自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真正做到“天人合一”、“感而遂通”了。

“感而遂通”的标志,我认为要主要体现在“三通”,即:无师自通、融汇贯通、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正象中国清代武学家杨炳在他的武学名著"习武序"中说的,成为“太极”的人就是“圣人”,“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无彻不照,事来随应,不先事而为之备,不后事而为之留,切契内外之道,深合时措之宜,如天之无不覆,地之无不载。

学识和经历是灵感思维的基础,但不是所有的人具备了一定学识和有了一些经历就能“感悟”出些什么。单凭自己片面的经验、“跟着感觉走",不去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予以科学的综合,“灵感”这位可爱的“客人”也是不会来拜访你的。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你虽然具备了某种基础,但你不善于思考、总结,或者自我感觉良好、满足于现状,也就不可能感悟出什么了。因此,灵感思维只惠顾勤奋上进的人。换句话说,只有勤奋上进、不断自我加压、有一些追求的人,才能不断感悟出新的东西来。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同志年纪并不大,学历并不高,但很有成就;而有的同志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较长的工作经历,可是工作长期平平常常。出现这种反差的原因当然比较复杂,但有一个原因,就是缺乏感悟性,不能结合自身的实践和经历,去总结经验,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看来,灵感思维不只需要学识和阅历。一个领导干部的感悟性,既有别于党性、原则性、战斗性、群众性,又与之有重要关联。换言之,增强感悟性,需要有坚强的党性观念、扎实的理论功底、勤奋的敬业精神和对人生、对群众的正确态度。如果没有对事业的负责态度、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对真知的探求精神,很难产生“灵感”,很难做到明察秋毫, 反映灵敏,当机立断。将理论与实践、学识与人格有机结合而“感悟”出来的见解才真正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和人民,正需要这种感悟性。这样的东西多起来,对如何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何建设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会“感而遂通”了。
三、“几”即研判事理——几微故幽

“诚”指人之本性,“神”指人的思维能力,那么“几”又是什么呢?周子"通书"说;“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易经系辞上传"中云:“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能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其意是:"易经"是圣人用来穷极事理的深奥,研判事机的微妙的。由于穷极事理的深奥,所以能贯通天下人的心志;由于研判事机的微妙,所以能成就天下的事务。由于如此神奇,所以,看不到快速,却能快速,看不到进行,却能达到目的。

看来,对于“几”的理解有两层意思:

其一,“几”指事物的机理。什么是“机理”?即事物的内部成分、结构、状态、化学、物理性质、社会功能、运动方式、运动规律,以及同外部世界的联系等等。譬如,经济运行机理、社会形态机理、化学反应机理、物理变化机理、疾病机理……宇宙这个事物的机理是极为深奥的。穷极一般事物的机理,是让人们通观事物的全貌,从而洞察一个问题的核心要害,抓住解决问题的途径;穷极宇宙的机理,是要为了把握住世界上极深的道理,以贯通天下人的心志,能成就天下的事务。

其二,“几”指微小,即指很微小的地方,或是動念的一剎间。“几” 处于“动而未形、有无之间”,具有可能性,潜在性,还没有成为有形有相的那么一种存在,还不是必然的。但随着事物的发展,有可能成为必然。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履霜坚冰至,见微而知著。如果不知几,就不能择断事物。我们平常所搞的预测等,其前提就是要“研几”、“知几”,要从细微之处予以推理,判断。只有惟几,知微知著,才能完成天下的事务。作为一个想“贯通天下人的心志”政治家,“研几”、“知几”,知微知著尤其重要。毛泽东同志晚年根据变幻莫测的世界风云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 对当时我国制定对外政策、建立国际反霸统一战线、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时值今日, “三个世界”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思想, 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在预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后做出的正确选择。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蕴含着深远的理性思考,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后,中央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战略决策,并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路线。20世纪90年代初,党中央又制定了快速、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方针,特别是制定并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注意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问题,开始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十五”计划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各地在实践中大都还是把经济增长,特别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重视不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知微知著,果断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丰富了发展的内涵、创新了发展的观念、开拓了发展的思路、破解了发展中各个难题。

除了以上两层意义外,笔者认为还有第三层:

其三,“几”指机遇。由于“几“处于“动而未形、有无之间”,所以此时“行动”的空间很大,从其可能性,潜在性,可以预测其必然性。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人们就要做好防寒准备,作为商家就要进购煤炭、寒衣……在经济活动中只有能“研几”、“知几”,才能善于捕捉商机,捕捉战机,善于识别杀机,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如,大家都比较熟知诸葛亮的隆中对。诸葛亮为什么在刘备三顾茅庐后毅然出山?那时刘备寄人篱下,没有什么实力可言,但诸葛亮从刘备的为人,也就是他的“诚信”上,看出了自己施展才华的机遇。诸葛亮审时度势,从天下诸侯纷争的混沌的势态中见微知著,预知了其后几十年的走向,从而抓住了机遇,辅佐刘备建立了蜀国,创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四、结 语

 “诚、神、几”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紧密相关的。“诚精故明”,诚就是心诚,精就是专心致志,明就是明了。如果我们能做到精诚,也就是集中注意力,不要受其他杂念和不良情绪的干扰,专心致志地观察事物,就能够眼明心亮,也就是“精明”,就能够看清万物的本来面目,它的本质和运动机理就会清清楚楚的展现在你的眼前。“神应故妙”,神就是精神,应就是感应,妙就是万事万物背后的奥妙,操纵万事万物运行的背后的力量。在"易经"里,将这种“背后的力量”归结成我们的心,我们的精神,要看清楚自己。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最好回过头来检查一下自己认识世界的能力”。我们要扪心自问是凭什么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我们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有没有去思考过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心灵,自己的思维结构是什么?有没有破绽?有没有错误?如何去填补?如何使自己更强大?要学会找回自己,回归自己,要自知。对此,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就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我们要通过学习和修炼,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发展自己。锻炼自己的灵感思维,增强自己的悟性。“几微故幽”,“几”是机理、机遇,微是极小、不显,幽是暗,相对明而言。万事万物都有公开的一面,也有没有公开的一面;有显示出来的一面,也有没有显示出来的一面;有阳的一面,也有阴的一面。没显示出来的,潜在性的,是不公开的,是有可能公开出来的,尚待发育发展的,称之为幽,只有别具慧眼的人才能看得到。所以对我们而言,在平时的学习和修炼中,要从“几”字上着眼,善于发现事物的苗头。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要学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等繁杂的因素中,从上下左右,纵横交错的的关系中捕捉商机,捕捉战机,寻找到机遇。

“诚、神、几,曰圣人”。能做到“诚、神、几”是不容易的,能修养到这一思想境界的人就是“圣人”。但是“人人皆可为尧舜”,这一思想境界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关键还在于“诚”!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

为您推荐

推荐测算
  • 公司起名
    公司起名22546854人测
    开公司起名字,给您的新公司起高大上好名字。
  • 宝宝起名
    宝宝起名32846824人测
    宝宝起名专注取名20年,为超过百万家庭孩子起名。
  • 八字算命
    八字算命32575854人测
    提前掌握命运玄机,把握人生转折点。
  • 缘份测试
    缘份测试31586209人测
    能遇见喜欢的人并相识本就是一种幸运,你所仰慕的那个TA能否读懂你对TA的情?
  • 命中贵人
    命中贵人19227632人测
    知道谁是贵人,即可把握你一生的财富、事业、姻缘!
  • 龙年运程
    龙年运程16895854人测
    掌握自己的人生,就要掌握自己的运势!
  • 祈福点灯
    祈福点灯6873854人测
    点灯招好运许愿保平安、15盏加持许愿灯!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