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龍點穴——賴布衣祖墳
发布时间:2014-05-28 11:10 来源:取名网 作者:w.cdqmw.net 公众号:瓷都取名网
尋龍點穴——賴布衣祖墳
「真龍真穴」乃一般人「夢寐以求」的大地理,然而對於真龍真穴之判斷辨認,見解卻極為紛歧。有假地看成真地者,有真地反而認不得真者,更有什麼都不是,反而穿鑿附會、加油添醋、自圓其說、說的天花亂墬,煞有介事者,故而形成各說各話,莫衷一是之局面。
事實上,要稱得上是真龍真穴,有其必要之條件:首先則為它必須是真龍,因為只有真龍才會有真穴,所以必須─祖山尊貴、來龍展肩、開帳、生動活潑、有束氣、過峽、龍脈到頭、山停水止。其次則要講究─龍虎交鎖、前後相照、明堂平正、垣局週密、山環水抱、藏風聚氣、兩水夾流、水口關固,更甚者,站在穴場,眼睛往四圍張望,極目所見之山川,皆要以穴場為中心,彎環抱護。離乎此,則必不是真龍真穴。
在我的堪輿學習過程中,看到過許多真龍真穴,例如:四川廣安的前總理鄧小平祖母及母墳所在地為「靈龜戲珠真龍真穴大地理」,韓國首都「首爾」亦是一個真龍真穴大地理,日本首都─東京的「皇宮」所在地亦是一個真龍真穴大地理,江西寧都1500年前之賴布衣祖墳─賴仲方墓,亦是一個真龍真穴大地理。
茲介紹仲方公之墳墓如下:
公元2001年七月三日至九日,台北市星相卜卦堪輿業職業工會,在理事長藍明和,前任理事長張文煌,總幹事張頌斌的帶領下,前往江西贛州,參觀考驗救貧仙師楊公筠松及其弟子等之作品,從事風水考察及交流活動。其間有幸參觀了位於寧都縣高坑,一代堪輿大師賴布衣的隋朝祖先─仲方公的墳墓。墓旁,寧都縣人民政府於一九九九年三月十六日立有碑石,說明此地為寧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內文如下:
高坑,隋,仲方公墓─
仲方公,名賴碩,晉太尉相國茹公之子,為避劉裕之亂"四一八─四二二",晉末,率弟歸隱桴源。宋元嘉初"四二四年",因遭水患,兄弟再率眷避地雪竹坪〈今江西省寧都縣城老衙背〉,是縣城最早的開基姓氏,距今一千五百多年。
據“寧都直隸州志”載:「因州治舊名雪竹坪,系賴姓地基,故設祠永祀」。仲方公為縣治始祖,因號「筑室翁」,隋開皇十八年〈五九八年〉賴氏子孫徙遷各地。
賴氏先祖,為寧都縣城建設及後人的定居,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其績後人共仰。
就堪輿的觀點看,賴布衣的祖先仲方公之墓,不僅具有地方開拓史的文物價值,更難得的是:為一祖山尊貴,來龍生動,龍虎交鎖,明堂圓淨,垣局週密,山水秀麗,朝案有情,龜蛇獅象,水口關固之真龍真穴大地理。
茲分述如下:
壹:祖山特立,唯我獨尊
車行來到現場,遠遠即可看到,有一尖尖如犀牛角之三角錐形山峰,高突,獨聳,特立於群山中,有鶴立雞群,唯我獨尊之氣概,神似「靈犬吠天」〈吳義田老師指正之語〉,正是此真龍真穴之少祖山。
此少祖山是最靠近穴場,為到頭結穴之龍出脈的地方─為龍之出身處。在少祖山之後,仍然可見到叢山峻嶺,山勢高大,氣勢磅礡,幅員廣大的高山,是為龍脈的祖宗山。
龍脈之祖宗山,經降脈而來到少祖山,重新舉頂,形成一個新的星體局面,其形體尖挺聳拔,如犀牛角之三角錐形山峰,正符合五行星體之火星形─尖稍斜倚,如火燄之生動閃爍。
犀牛角形山峰居於平坦高山上。平坦高山為土星形,有若宮殿,宮殿上方有尊貴之火星體,像個貴人,故可名之為「殿上貴人」形體。
少祖山高突,挺拔,尖稍斜倚,如火燄閃爍,為火星體。正合乎書云:「來龍祖山要聳拔,要合星體」,「火宜立體,一尖直上,上宜擺動有炎。」
貳:祖山人字落脈,來龍起伏跌斷,生動有力
由墓穴位置往後看,可看到少祖山,尖頂偏倚,由尖頂中心降出一脈,往右偏斜而下。脈極明顯,甚為飽滿有力,是為偏人字中心落脈,偏右斜出也。
降脈後,脈低下、縮小,是為束氣、過峽,之後再舉頂出山頂平坦成一字形之土星體山頭;然後再出脈,低下,束氣,再舉頂,一路起伏跌斷,生動活潑,而來到墓後,再舉頂成一飽滿圓突之小山頭,是為金星形父母山,乃到頭結穴之主山也。
由少祖山出脈,來到父母山舉頂,這一段即是所謂的來龍出脈。此地,來龍出脈低伏,不似高山之形勢雄偉,也非平洋龍之完全鋪地而行,而是有點類似丘陵地形,舉頂不高,但起伏清晰明白,束氣、開帳,甚為明顯,生動有力。
正合乎書云:「來龍要中出,要轉換,要過峽。」
參:來龍展肩、開帳,左長右短
從少祖山發脈,到父母山舉頂,這一段,便是所謂的來龍出脈的範圍。
在舉頂降脈之同時,山頂兩邊肩膀,會往外張開,有脈向兩旁延伸鋪展出去。此延伸鋪展之狀,即是所謂的展肩、開帳。
毛注入地眼八二頁第十行云:「帳者,龍之鋪張宏厚;而龍挺身轉翅,乃龍之旺氣發舒,穴之根本。」
即是說:龍之所以展肩、開帳,乃是表示龍脈的地氣渾厚、氣勢磅礡。而龍之挺身轉翅,即舉頂、開帳、出脈,乃龍之旺氣的發揮、舒展,穴中暖氣的來源,穴的根本。
有展肩、開帳才能顯示出龍脈之氣勢磅礡、地氣渾厚,才是真龍脈。一般的山脈,是不會展肩、開帳的,因為只有真龍脈,才有鋪張宏厚之脈氣。此地,展肩、開帳,脈向兩旁延伸鋪展,左邊延展甚長,右邊延展較短,皆氣勢軒昂,向穴彎環抱護,而成為穴之龍虎砂。由此可證,此地為真龍脈也。
正合乎書云:「來龍要有開帳。」
肆:左青龍砂
舉頂之山頭,會展肩、開帳,山脈向左右兩邊延展鋪張出去,在左邊者,皆通稱之為「左青龍砂」。
此地,從少祖山人字分脈,展肩,開帳,向左邊延展出去之左青龍砂,非常飽滿有力,一路延展,一路彎環抱穴,開面、開窩,朝向穴場,經過穴之左邊,並彎向正前,而到穴之右前約四十五度之河邊方止。
延展之左青龍砂,不但飽滿勻厚,並且秀麗溫雅,而且成象成形。從左後方之一字文星形,到正左方之展誥山,到左前方亦為展誥山,到正前方之眠弓案山,乃至右前方河邊,均見層層疊疊梯田,如天梯降下,形成朝拜之形勢。
此二展誥山,眠弓案,及天梯朝山,皆為向穴開面開窩,向穴彎抱朝拜。而尤其可愛者,左青龍砂之內側,仍有較短、較細之內砂,皆一律彎抱向穴,細嫩秀麗,而送到中明堂,足見其情意之真,此景,不禁令我想起先師毛公暢然之口頭語:「簡直秀到無聊啊!」
正合乎書云:「左砂向右也。」
伍:右白虎砂
由舉頂之山頭,展肩、開帳,而向兩邊延展出去,在龍脈右邊者,通稱之為右白虎砂。
此地,右白虎砂伸展較左青龍砂短,但較高,且仍彎抱向穴,尤以到頭主山,開帳出來之右白虎砂最明顯,最有力有勢,為整片渾厚鋪地,彎抱至向前堂內,與左青龍砂形成交錯交鎖之垣局。
右白虎砂雖較短,但較高。此形勢,若以高低、長短、層次而論與左青龍砂相較,差異相當大,非常不平均,所幸其旁有一大河橫過,約寬六十公尺,仍彎環抱護穴場,河外又有丘陵高山,障空補缺,彎環抱穴,保護感應,以資均衡,此正合入地眼云:「右邊無白虎,要右水遶左邊」之語。
毛注入地眼二二六頁第七行云:「無龍要水遶,左邊無青龍,要左水到右畔,右邊無白虎,要右水遶左邊。水自左來,即是龍。水自右來,即是虎。然必要下砂關收轉為妙。」果然也。
此處虎邊因為有水繞,及外砂之障空補缺,不僅補其砂短之弊,進而更使此局變成山明水秀,山環水抱,垣局週密完整之形局。
按,辜託長老靜道和尚於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九九五年〉後著入地眼,距賴布衣祖墳仲方公墓之造葬〈據寧都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文所載─公元四二四年後入江西寧都縣城老衙背估算〉約後五百年。而書中所寫真龍真穴情狀,居然與五百年前先賢所扦名墓一致,足見堪輿真理是千古不變的,不得不令人讚嘆佩服!而於一千多年後的我們,能親眼看到這種現場,配合書上的文章,於高興驚豔之餘,不禁心悅誠服,激動莫名!
又,毛注入地眼二二六頁第十二行云:「虎讓龍,則知虎短龍長,必須虎砂昂頭,方肯祝福。」此地,虎砂甚短,龍砂甚長,而果然虎砂較龍砂高起甚多,是為昂頭,因而龍虎平衡,房份均勻,各有發展。真佩服辜託長老靜道和尚所著之入地眼,著述縝密,於山川之形勢通達透徹,此書真是寶貴也。而我們幸得毛師真傳,於一千五百年後,能親眼目睹此現場,而驗證所學之正確,從而與古聖先賢心心相印,恍如聚首一堂,親切晤談,深相默許,尤為雀躍不已,真是不虛此行!
此局之右白虎砂,皆通通向穴向左彎抱,正合乎書云:「右砂向左也。」
陸:左砂向右,右砂向左;纏護交鎖,山停水止
由少祖山發脈,來到父母山時,龍脈到頭再次舉頂,而降脈結穴。
從穴場往四圍看,在左邊之左青龍砂,不論內局,外局,皆以穴場為中心,通通向穴開面開窩,朝拜,獻其靈氣。
在右邊之右白虎砂,也是一樣,不論內局、外局,只要是你眼睛看得到的範圍內的山,通通向左彎抱,向穴開面開窩,保護朝應。
左砂向右,右砂向左,左右兩砂之尾端,並形成交錯交鎖,以穴場為中心的纏繞抱護,使穴場形成週密圓整,藏風聚氣之城廓垣局。
左右砂手在穴前交錯交鎖,則龍脈到此只有停住,無法再往前行,此即所謂的「山停」也。
由穴後分向兩邊流來之水,在穴前會合,會合後再次第屈曲往外流。水會合在面前,按:「龍脈,界水則止」之意,則此時可言龍脈為水止住矣!
山脈停住了,水流會合了,即是所謂的「山停水止」也。也即是所謂「龍脈到頭了」,書云:「龍不到頭不結穴」,此地,即為龍脈到頭,而為到頭專結之大地理。
毛注入地眼七九頁第六行云:「龍之停住不去,曰止。何以知其止,山之所交,水之所會也。龍因水界,氣旋而止。」又云:「何以知龍止,山山合抱如朝揖。」此地果然如此,此即書云:「山水交時,真氣聚」也。
柒:兩水夾流,左水到右;水口關固,龜蛇獅象
龍脈由少祖山降下,而來到父母山,入首結穴。因為來龍出脈有山脊,為山之稜線,水從山脊往左右兩邊分流。
在穴後左邊者,水向左分流後,為左青龍砂所彎拱,按「水依砂行,山依水走」之道理,水流自亦與左青龍砂一樣,通通向穴彎環,而流向中明堂。在穴之左方明堂內,先匯聚成二個大池塘,再流出,經穴前中明堂,而由右前方水口流出。
在穴後右邊者,水向右分流後,為右白虎砂所拱送,水亦與右白虎砂相同,向穴彎環而流向中明堂。於穴前,左右兩水夾流,再往右流出,為左水倒右也。 而朝案山之水流,也層層流入中明堂,全部會合後,才由右前方水口流出。
此處水流出口,右有小山拱守,其頭略低圓,身稍高長,整體而觀,有若烏龜,擋住右邊水流。左有小山數條,撲地,略成長條形,像蛇的樣子,擋住左邊水流。此左右山,關鎖水流,凡本局內之水,必流入中明堂,而中明堂內之水,必流經此處,故此處為本局之水口也。而水口山形特殊,有若龜蛇,故名之為「龜蛇守水口」也。書云:「龜蛇水口,有仙聖之姿」。意思是說,若水口為龜蛇所鎖,則其內必有出仙聖之大地也。
水經龜蛇水口流出,匯入右邊大江,再往外流出。其流出之處,左右亦有山,在左邊者,為一飽滿圓整突出之大山,很像一隻雄獅踞地;在右邊者,亦為一大山,其山脊向左延伸甚長,送到河邊,有若大象伸鼻,到水邊作喝水之狀。故此處水流出口,可名之為「獅象把水口」也。書云:「獅象水口,呈帝王之相。」故知其內必有漂亮帝王大地也。
此地,兩水夾流,眾水會合,通通流入中明堂,水口又有龜蛇、獅象緊密關固,正是所謂:「不放一山一水走」。故為非常寶貴之真龍真穴大地理,毫無疑義。
捌:朝山特來,俯伏順從;兩家之水相會,造化之至妙
毛注入地眼二二二頁十二行云:「龍真者,必致朝山之特來;朝真者,必生拜山之俯伏。俯伏者,有順從之情。特來者,有趨就之勢。朝拜山之兩旁,有夾隨之水,兩水之外,有夾輔之山,與主山之理無異。兩家之水相合,此造化之至妙也。故朝以特來為上。」
此地,左砂向右,右砂向左,纏繞交鎖,眼睛看得到的四圍山川,皆向穴開面、開窩,彎抱有情,更特別的是正左方及左前方,各有一展誥山〈左右兩邊山頭高突,中間展開低凹,形成如皇帝頒聖旨,下詔誥的樣子。〉展誥山之中間低凹部份,上有頂,下則開面開窩。水流則由兩邊夾流,會合後由中間向中明堂流入,並與明堂水流會合,此兩家〈主山與特朝山〉之水相會,果真造化之至妙也。
而眠弓案山之水,也以天梯之形式,層層流下,也流入中明堂,仍與明堂水流會合後,再一起流出,亦是主山與案山兩家之水相會,真難得也。
此地,有特朝之展誥山,開面開窩形成俯伏狀的朝拜山,而朝拜山兩旁之水,也兩水夾流,而與主山之水會合。在在證明此地為非常寶貴之真龍真穴。
玖:四山環抱,四水匯聚;明堂平正,垣局週密
此地,左砂向右,右砂向左,纏繞交鎖,眼睛看得到的四圍山川,皆向穴開面、開窩,彎抱有情,形成四山環拱,垣局週密之城廓,中間圍成一廣大平坦之稻田,為一週密員淨,平正不動之明堂。而四方之水流通通向此會合,然後再流出,故為四水匯聚之地也。
毛注入地眼一七○頁第九行云:「眾山止處,是真穴。眾水聚處,是明堂。」毛注入地眼二四七頁第八行云:「入山尋水口,登穴看明堂。明堂要平正,
水口要關收。」
毛注入地眼一七○頁第十行云:「明堂者,穴前儲水之處,勢來形止之地,為聚氣之所。所謂:外接堂氣者,此也。」
毛注入地眼一七一頁第九行云:「明堂者,財庫也。所貴,平淨窩聚于其中,四時不乾為吉,停聚穴前為佳。」
又,毛注入地眼一三九頁十一行云:「障空補缺,天造地設,此可知四勢之週密矣!」
此地,中明堂有水池,終年有水,又四山環拱,障空補缺,四水匯聚,垣局週密,明堂平正,寬廣舒適,山停水止,藏風聚氣,一再證明此地為非常寶貴之真龍真穴大地理也。
拾:左右貫耳,十字天星;龍真穴確,葬乘生氣
此地,後乘父母山入首來脈,正對少祖山尖頂及來龍,向前正對飽滿多層、高低恰好之眠弓案山,層層降下朝拜。
毛注入地眼二二四頁第一行云:「外鎖千重,不如橫弓一案。」
毛注入地眼二二三頁第十一行云:「案高齊眉,案低齊心。」
以上正可說明此地案山之適當與可貴。
此地,來龍祖山與眠弓案山,相對為一直。
而左有端正飽滿有情之展誥山挺立,右有高拱白虎砂,右外隔河更有高山聳立,開面開窩朝拱。此左右高峰,合為貫耳峰,為一橫,與來龍祖山及眠弓案山之一直,合為十字天星也。而墓穴正居於十字天星之中心點,真真妙哉。
此地,後龍起伏頓跌,來到後山,舉頂,入首降脈。墓穴正乘此入首脈也。故知此地,為乘龍脈,即為乘氣接脈,故為葬乘生氣也。而得地脈地氣,源源不絕,貫入屍骸。書云:「地氣貫屍者」此也。
葬地,以龍為根本。以葬乘生氣,乘氣接脈為第一要務。穴中暖氣,全靠龍脈源遠流長,源源不絕行來〈毛注入地眼一一七頁第五行〉。此地,墓穴正居於十字天星之中心點,而得乘氣接脈,故龍真穴確,葬乘生氣。
總而言之:此地,有尊貴之祖山,有生動活潑、展肩、開帳、束氣、過峽之來龍,有皆自本身龍開帳而延展之左右龍虎砂,有龍虎砂彎環抱護,向穴開面開窩,纏繞交鎖,有展誥山特朝,有眠弓案山照應,兩水夾流,層層天梯水逆朝,四水匯聚,有龜蛇獅象守水口,又有大江障空補缺,明堂平正,四山環拱,垣局週密,藏風聚氣,左右貫耳,十字天星,乘氣接脈,葬乘生氣,故為形局完整,山停水止,到頭專結,稀世難得之真龍真穴大地理。
附 錄:賴布衣小傳
賴布衣,浙江,麗水,宋朝人。
又云:處州人,字敬仙,號采山;又字太素,自號布衣子。嘗官於福建建陽,好相地之術,後棄職浪遊。元至正三年〈一三四三〉入越〈浙江紹興〉,後復遊會稽〈今紹興市〉,作"紹興大地八鈐"〈瑞安劉氏藏〉,其在會稽蕭山著有"三十六鈐"。相傳賴氏在紹興寓居三年,無人識,惟鐵匠焦仁山善之。臨行以"催官篇""旅寓集"贈焦。後焦仁山潦倒,乃習其法,為人相地,人以為神術。世皆稱賴文俊為賴布衣,其行蹤遍及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各省,皆有其扦作事蹟及傳述。"人子須知"謂賴氏「後修真於太乙峰〈終南山〉下,世傳仙去。」賴另著有"堪輿一貫論"、"羅經大成"等書。"賴布衣本傳"謂其學出自曾文迪。
附記:賴布衣,在"堪輿名流列傳"中,引"地理正宗"云:「賴文俊,寧都人,曾文遄婿,世稱布衣〈三傳〉」,其朝代列於唐朝。此與今世聞名之賴布衣不同,或係同名。粵人所云更謬,謂厲伯韶〈紹或昭〉亦號布衣,而廣東話厲與賴發音近似,將二人混稱。按:宋朝之賴布衣,據葉明靈著"一代堪輿大師賴布衣"〈地理師賴布衣南粵尋龍記〉云:「賴布衣乃江西定南鳳崗村人士,其父名賴澄山,係救貧先生之三大弟子劉公之高足。乃江西省有名之地理師也。賴布衣七歲時,賴澄山即使賴布衣讀詩書。取名賴鳳崗,字文俊,布衣乃其後來之外號。」其書祇十回。而深山道人撰"賴布衣傳奇"三十回續之。另有"天下第一奇書風水大師賴布衣新傳"。大抵屬通俗小說體裁,雖多神奇之說,亦不乏具事實者。賴布衣嶺南之行,收徒李二牛,從其遊者司徒德〈操舟高手,能解禽獸語,乃民間奇人。〉"四庫全書"謂賴著"催官篇二卷"及"紹興大地八鈐"、"三十六鈐",蓋其早年寓居紹興時所作,傳焦仁山。
〈以上資料─錄自鐘義明著─中國堪輿名人小傳記〉
- 上一篇: 上一篇:水與易學
- 下一篇: 下一篇:一阴一阳谓之“道”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