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打坐法
发布时间:2020-03-14 12:13 来源:取名网 作者:w.cdqmw.net 公众号:瓷都取名网
静坐之时滋生杂念,这是初学做功常有的现象,丝毫不值得奇怪。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之中,均无时无刻不在起念,只是不自觉察,常出略过去。静坐之时,却才感觉 杂念纷扰,浮游乱想,难以制止。有的人做功之后才知道,不做功夫好象什么都不想,上坐之后什么都会想起来了,其实这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而已。其实静坐之 时,分明感觉到了杂念的存在,证明已经初步入静,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并不值得烦恼。犹如明镜一般,蒙尘日久,失去光明,不照有尘;及至初现光明,方才映出 灰尘。人之心体如镜,杂念如尘,觉察杂念存在,是心体初显光明之兆。证明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入静,并非不适合做静功。须知有一分静,便有一分光明;有十分 静,便得十分光明。因此,初学静坐感觉杂念存在,可以不去理它,如果理之,成为一种负担,反而难以守静;亦不可故意放纵之。只须稍稍收摄心神,坦然求静。 久则光明自现,杂念自息,恍然一觉,不知物我矣。这一境界,要在做功之中实际印证之。那么打坐的时候都要做到哪些呢?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下道家打坐法,一 起来了解下吧
静坐前的准备
静坐最好能另觅静室,假使条件不许可,那末可就在卧室中。窗门宜开,使空气流通,但有风吹到处不宜坐,门能关闭更好,以免别人的骚扰。
坐时或另备坐凳或就在床上,但总以平坦为宜,座位上需铺被褥或垫子,务使软厚,以便于久坐。
在入坐之前,应宽松衣带,使筋肉不受拘束,气机不致阻滞。
静坐时的姿势——调身
静坐时的两腿
静坐时的两腿必须盘起来。先将左胫加到右股的上面,再将右胫扳上来加到左股的上面,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双盘膝,也叫做双跏趺;因为这样的姿势,可使两膝盖的 外侧都紧靠着褥垫,全身的筋肉,正像弓弦的伸张,坐时自然端直,不至于左右前后的倚斜。不过这种坐法,假使初学和年龄较高的,觉得难以仿效,那就不必勉 强,可改用下列第二种方法。
盘时可随各人的习惯,或将左胫加到右股之上,或将右胫加到左股之上,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单盘膝,也叫单跏趺,比较双盘膝有些缺点,因为假使将左胫加于右股之 上,那末左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右倾斜,假使将右胫加于左股之上,那末右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左倾斜。初学的 人,不能双盘,自以单盘膝为宜,但须注意姿势端直,能使身体不倾斜,那末功效还是一样的。也可用自然盘.
初学盘腿的时候,必将发生麻木或酸痛,必须忍耐。练习久后,自然渐进于自然。当麻木到不能忍受时,可将两腿上下交换,假使再不能忍受,那末可暂时松下,等 麻木消失后再放上去。假使能十分忍耐,听其极端麻木,斯至失去感觉,此后它能反应,自然恢复原状,经过这样阶段,几次之后,盘坐时便不会再麻木了。
静坐时的胸部、臀部
胸部可微向前俯,使心窝降下,所谓心窝降下,就是使横膈膜松弛。胸内肺与胃之间有横膈膜,恰在胸部两胁间凹下的地方,叫做心窝。我们初学静坐时,常觉胸膈 闭塞不舒.这是说明心窝没有下降,这时可用下面所说的调心一节,系心脐间或脐下的办法使横膈膜松弛,心窝处轻浮而不着力,久后自能降下,而得调适。
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脊骨的形状,本来三折如弓,在臀部处,略向外弯,所以坐时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但不必有意用力外凸,可依循自然的姿势。
静坐时的两手
两手仰掌,以左掌安放在右掌上面,两拇指头相拄,安放在脐下跏趺之上。
假使单跏趺,是右胫加在左股上,那末应将右掌安放在左掌上。
两手这样安放,既自然、安适,且最能助长定力。
静坐时其他部位
头颈正直,但须自然不可故意挺直。
两耳宜如不闻。
眼宜轻闭。也有主张两眼微开的,这叫做垂帘,大抵坐时易于昏睡的,宜用这个方法。
口宜噤闭,舌抵上颚。
呼吸宜用鼻,不可用口。
坐时臀部也可垫高一二寸,以各人的舒适力度,并须使肾囊不受压迫。
身宜平直,脊骨不要曲,要自然安稳地端正而坐,因为身正则气正,气正则心也正。
要求全身放松,一松而无有不松。只有做到全身放松,方可处处皆松,气血流行全身,而无丝毫阻滞之患,恢复人身自我调节之天然本能。如此气血周流,无阻或滞,日日积累,自可坚固形体,保健延年。进一步还可以和合精炁神,达到更高层次的修为。
处理杂念.静坐之时滋生杂念,这是初学做功常有的现象,丝毫不值得奇怪。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之中,均无时无刻不在起念,只是不自觉察,常出略过去。静坐之 时,却才感觉杂念纷扰,浮游乱想,难以制止。有的人做功之后才知道,不做功夫好象什么都不想,上坐之后什么都会想起来了,其实这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而已。 其实静坐之时,分明感觉到了杂念的存在,证明已经初步入静,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并不值得烦恼。犹如明镜一般,蒙尘日久,失去光明,不照有尘;及至初现光 明,方才映出灰尘。人之心体如镜,杂念如尘,觉察杂念存在,是心体初显光明之兆。证明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入静,并非不适合做静功。须知有一分静,便有一分 光明;有十分静,便得十分光明。因此,初学静坐感觉杂念存在,可以不去理它,如果理之,成为一种负担,反而难以守静;亦不可故意放纵之。只须稍稍收摄心 神,坦然求静。久则光明自现,杂念自息,恍然一觉,不知物我矣。这一境界,要在做功之中实际印证之。
静坐时的呼吸——调息
呼吸方法的研究
呼吸与我们生活机能,关系很大,一般人只知饮食可以维持生命,不饮不食,势必饿死,实不知呼吸比饮食更为重要。不过由于饮食非金钱不能获得,所以觉得可 贵,而呼吸是摄收大气中的氧气,是“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所以不觉得可贵。但要知我们断食,虽七日尚不至于死,假使一旦闭塞口鼻,不使呼吸,不久便 死,这样也可见呼吸的重于饮食了。我们学习静坐,调和气息,是下手时一项重要的功夫,而要调和气息,先将呼吸的方法来研究一下,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
呼吸的方法有自然呼吸和正呼吸两种
第一自然呼吸,也叫做腹式呼吸,因为在呼吸时,一呼一吸,必须都能达到下腹部。在吸气时,空气入肺,充满周遍,肺底舒张,抑压横膈膜,使空气下降,这时胸 部空松,腹部外凸;在呼气时,腹部收缩,横膈膜被推而上,上抵肺部,使肺底浊气,外散无余。可见呼吸作用,虽与肺叶有密切关系,但它的伸缩,常须依靠下腹 和横膈膜的运动,方能合乎自然大法,使血液循环流畅。我们不但在静坐时,须用此法,实际上,不论行、住、坐、卧,应该随时使用。关于自然呼吸法的调和方法 如下;
呼息时,脐下腹部收缩,横膈膜向上,胸部紧窄,肺底浊气可以挤出。
吸息时,从鼻中徐徐吸入新鲜空气,充满肺部,横膈膜向下,腹部外凸。
呼息吸息,均使自然,渐渐细长,达于下腹。
呼吸渐渐静细,出入很微,反复练习,久之自己不知不觉,好像无呼吸的状态。
能做到无呼吸的状态,那末没有呼息,也没有吸息,虽有呼吸器管,好像不必用它;而气息仿佛从全身毛孔出入,到这一步,可以说达到了调息的极功。不过初学的人,切不可有意去求,必须听其自然。
正呼吸,这一方法,主张呼吸宜细长,宜达于腹部,以及使横膈膜上下运动等,都与自然法没有两样。不过呼吸时腹部的张缩完全相反。因为反乎自然呼吸,所以也叫做逆呼吸。关于正呼吸的调和方法如下
呼息直缓而长,脐下气满,腹部膨胀,胸部空松,横膈膜驰缓。
吸息宜深而长,空气满胸,胸部膨胀,这时脐下腹部收缩。
肺部气满下压,腹部收缩上抵,这时横膈膜上下受压逼,运动更为灵敏。
在静坐时,呼息及吸息,宜极静细,以自己也不闻其声合宜。
以上两种呼吸方法,有主张吸息宜比呼息加长的,也有主张呼息宜比吸息加长的,但根据一般实验,似以长短相等为宜。此外,无论自然呼吸和正呼吸,目的都在使 横膈膜运动。正呼吸是用人工使腹部的张缩逆乎自然,而加强横膈膜的驰张和收缩,使更易运动。不过,由于这一方法参用人工,学时有宜有不宜,并不是人人可 学,总不如自然呼吸的毫无流弊。
呼吸的练习
为了使呼吸能够正常而熟练,皆宜加以练习,静坐时,必须逐步做到无思无虑,假使注意呼吸,心便不能宁静,先用短呼吸练习纯熟,渐渐加长,最长时每一呼一吸约能占时一分钟,但决不可勉强,务使自然。
呼吸的气息,宜缓而细,静而长,徐徐注入到下腹。
呼吸时应用鼻而不可用口,口宜噤闭。
调整意念
上坐后双目微闭,舌抵上颚,全身放松,排除杂念.调好呼吸把意念集中在下丹田处.
每次练功半小时至1小时后,即可收功,坐毕将起,盘腿打坐之后,两腿疲劳,注意不可马上下坐,最伤筋骨。有人辛辛苦苦坐了一辈子,就在这个关口不知注意, 坐完马上下地,到老落下毛病,筋骨难伸,举步维艰,悔之迟矣!我们不可重蹈此覆辙。如果打坐之中,遇到其他事情,只要不是火烧眉毛,就不要勿忙下地,应在 收功之后再作处理。因此做功一定要选择在自己说了算好的时间进行,以防碰到其他外来干扰。过去道家有“三不起”之说,其中有一条就是“打坐不起”,意思是 说,打坐之时,无论遇到何人来叫,也不起身招呼 。
然后行收功法,吸气时随着慢慢的吸气意念想将身体外四周围能量吸入下丹田,呼气时把能量存在下丹田封闭起来不让外出,而此三次,再以双手掌互相搓擦至热后,轻擦颜面头部手脚各18次,放松全身肌肉,慢睁开眼精,渐渐动身及舒放两臂,然后放足,用手按摩足部毕,缓缓起身。
道家养生重三宝。三宝者精、气、神也。
道家长生法要“炼精化气, 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等一贯工程,总是以此三宝为基础,为材料。
精气神三者是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主体,存则具存,亡则具亡。气功锻炼归根到底就是这个根本。精化气,气化神,神滋精。
练功要有三心———恒心、诚心、信心。
练功要具备三个条件————松、静、自然。
练功的三个基本要素———调形、调息、调心。
形正则息调,息调则心静。练功的关键在于调心,静就是练功,恍恍惚惚的虚静态即为气功态。致虚极,守静笃.长生无妙药,只在一静中。 静能生定,定能生慧。定是深度的入静态,慧是能够洞彻宇宙本原的大智慧,即大彻大悟。静,是练气功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气功产生超常能力的必修手段,无论什 么功法最后都要归结到“静”上。道家修炼,贵乎炼炁。《黄帝内经素问》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 气耗,思则气结。”种种气的变化,可谓详明,但是这里所讲的“气”,均属后天情志所生之气。独有一句,医家不知,而为道家所秘,这就是——道家修炼的基本 原理。盖种种内情外感,伤人内炁, 道家寡欲,而抱神守静。静则内炁得养,生机蕴藏,自会再生真炁,而为丹本。真炁发生,自有景象,须亲身体验,非字面可得。 再者,修真过程之中,一切炁的变化,都要求对境无心,不假人为,方合先天,倘无持静之训炼,谓之炼意不净,功夫难以达到高层次。因此道家修炼,须以静功入 手。
练功的一个基本原则———重德为本
“有德无功,终究一场空;有功无德,早晚要着魔。”练功必修德,德功要双修。每积一功德,功力就长一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种善 因,结善果;种恶因,遭恶报。练功是根本,修德是保证,得道是目的.立大志,发宏愿,这样才会有大成就。 传统道家学说认为,人的先天真性,本与太虚同体,清静洁白,空洞虚无。下生之后,产生种种后天妄心,如云遮月,蒙蔽真性,造成修道障碍,念想难除,妨害道 修。修德的目的,从静修的角度来讲,是要培养个人谦虚、柔和、忘我、不争的坦荡胸怀,净化心灵,去妄归真,再去下功,则入静易而进功深,所谓“德正则心 安,心安则炁顺。”相反,若无修德之熔炼,则心神不清,性地不纯,如此心态,去做修炼功夫,无异沙地造厦。所以修炼强调修德,乃与个人的修功息息相关,有 德就有道,无德即失道,道以德为基,德高道更高。 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提倡修德,使人与人之间形成团结、互助、真诚、和睦的关系,有益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生活环境的安定。
道家修德,进一步还要求推诚万物,“昆虫草木犹不可伤”,提倡以好生之德,保护自然环境。 因此道家修炼所提倡的修德,并不局限于狭隘的个人修炼,这种广义的道德观,体现了真实的道德价值,既有社会价值,又有个人价值,个人修德有益于社会,利济 他人就是升华自己。《老子》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出世的修真之学,与入世的为人之道,“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二者并不 抵触,而是互补协调的统一。 明白了修德,大道就在眼前,人人可为,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
其他要领
气功的初步正常效应
酸、麻、胀、痛、痒、沉、涩、冷、热、轻浮…………
气功的特殊效应
暖融融、舒畅、快乐、激发特异功能。
对待特异功能的原则
有了不必喜,没有不必追求。慧而不用,慧而少用。
练功要珍惜气,爱护气。
练功有一定的功能以后,不可逞能炫耀,以免耗气伤身。练功要为他人治病,首先要求自身没有病,其次是周天必须通,第三要求内气必须达到一定的层次
道家打坐法
静坐前的准备
静坐最好能另觅静室,假使条件不许可,那末可就在卧室中。窗门宜开,使空气流通,但有风吹到处不宜坐,门能关闭更好,以免别人的骚扰。
坐时或另备坐凳或就在床上,但总以平坦为宜,座位上需铺被褥或垫子,务使软厚,以便于久坐。
在入坐之前,应宽松衣带,使筋肉不受拘束,气机不致阻滞。
静坐时的姿势——调身
静坐时的两腿
静坐时的两腿必须盘起来。先将左胫加到右股的上面,再将右胫扳上来加到左股的上面,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双盘膝,也叫做双跏趺;因为这样的姿势,可使两膝盖的 外侧都紧靠着褥垫,全身的筋肉,正像弓弦的伸张,坐时自然端直,不至于左右前后的倚斜。不过这种坐法,假使初学和年龄较高的,觉得难以仿效,那就不必勉 强,可改用下列第二种方法。
盘时可随各人的习惯,或将左胫加到右股之上,或将右胫加到左股之上,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单盘膝,也叫单跏趺,比较双盘膝有些缺点,因为假使将左胫加于右股之 上,那末左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右倾斜,假使将右胫加于左股之上,那末右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左倾斜。初学的 人,不能双盘,自以单盘膝为宜,但须注意姿势端直,能使身体不倾斜,那末功效还是一样的。也可用自然盘.
初学盘腿的时候,必将发生麻木或酸痛,必须忍耐。练习久后,自然渐进于自然。当麻木到不能忍受时,可将两腿上下交换,假使再不能忍受,那末可暂时松下,等 麻木消失后再放上去。假使能十分忍耐,听其极端麻木,斯至失去感觉,此后它能反应,自然恢复原状,经过这样阶段,几次之后,盘坐时便不会再麻木了。
静坐时的胸部、臀部
胸部可微向前俯,使心窝降下,所谓心窝降下,就是使横膈膜松弛。胸内肺与胃之间有横膈膜,恰在胸部两胁间凹下的地方,叫做心窝。我们初学静坐时,常觉胸膈 闭塞不舒.这是说明心窝没有下降,这时可用下面所说的调心一节,系心脐间或脐下的办法使横膈膜松弛,心窝处轻浮而不着力,久后自能降下,而得调适。
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脊骨的形状,本来三折如弓,在臀部处,略向外弯,所以坐时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但不必有意用力外凸,可依循自然的姿势。
静坐时的两手
两手仰掌,以左掌安放在右掌上面,两拇指头相拄,安放在脐下跏趺之上。
假使单跏趺,是右胫加在左股上,那末应将右掌安放在左掌上。
两手这样安放,既自然、安适,且最能助长定力。
静坐时其他部位
头颈正直,但须自然不可故意挺直。
两耳宜如不闻。
眼宜轻闭。也有主张两眼微开的,这叫做垂帘,大抵坐时易于昏睡的,宜用这个方法。
口宜噤闭,舌抵上颚。
呼吸宜用鼻,不可用口。
坐时臀部也可垫高一二寸,以各人的舒适力度,并须使肾囊不受压迫。
身宜平直,脊骨不要曲,要自然安稳地端正而坐,因为身正则气正,气正则心也正。
要求全身放松,一松而无有不松。只有做到全身放松,方可处处皆松,气血流行全身,而无丝毫阻滞之患,恢复人身自我调节之天然本能。如此气血周流,无阻或滞,日日积累,自可坚固形体,保健延年。进一步还可以和合精炁神,达到更高层次的修为。
处理杂念.静坐之时滋生杂念,这是初学做功常有的现象,丝毫不值得奇怪。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之中,均无时无刻不在起念,只是不自觉察,常出略过去。静坐之 时,却才感觉杂念纷扰,浮游乱想,难以制止。有的人做功之后才知道,不做功夫好象什么都不想,上坐之后什么都会想起来了,其实这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而已。 其实静坐之时,分明感觉到了杂念的存在,证明已经初步入静,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并不值得烦恼。犹如明镜一般,蒙尘日久,失去光明,不照有尘;及至初现光 明,方才映出灰尘。人之心体如镜,杂念如尘,觉察杂念存在,是心体初显光明之兆。证明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入静,并非不适合做静功。须知有一分静,便有一分 光明;有十分静,便得十分光明。因此,初学静坐感觉杂念存在,可以不去理它,如果理之,成为一种负担,反而难以守静;亦不可故意放纵之。只须稍稍收摄心 神,坦然求静。久则光明自现,杂念自息,恍然一觉,不知物我矣。这一境界,要在做功之中实际印证之。
静坐时的呼吸——调息
呼吸方法的研究
呼吸与我们生活机能,关系很大,一般人只知饮食可以维持生命,不饮不食,势必饿死,实不知呼吸比饮食更为重要。不过由于饮食非金钱不能获得,所以觉得可 贵,而呼吸是摄收大气中的氧气,是“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所以不觉得可贵。但要知我们断食,虽七日尚不至于死,假使一旦闭塞口鼻,不使呼吸,不久便 死,这样也可见呼吸的重于饮食了。我们学习静坐,调和气息,是下手时一项重要的功夫,而要调和气息,先将呼吸的方法来研究一下,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
呼吸的方法有自然呼吸和正呼吸两种
第一自然呼吸,也叫做腹式呼吸,因为在呼吸时,一呼一吸,必须都能达到下腹部。在吸气时,空气入肺,充满周遍,肺底舒张,抑压横膈膜,使空气下降,这时胸 部空松,腹部外凸;在呼气时,腹部收缩,横膈膜被推而上,上抵肺部,使肺底浊气,外散无余。可见呼吸作用,虽与肺叶有密切关系,但它的伸缩,常须依靠下腹 和横膈膜的运动,方能合乎自然大法,使血液循环流畅。我们不但在静坐时,须用此法,实际上,不论行、住、坐、卧,应该随时使用。关于自然呼吸法的调和方法 如下;
呼息时,脐下腹部收缩,横膈膜向上,胸部紧窄,肺底浊气可以挤出。
吸息时,从鼻中徐徐吸入新鲜空气,充满肺部,横膈膜向下,腹部外凸。
呼息吸息,均使自然,渐渐细长,达于下腹。
呼吸渐渐静细,出入很微,反复练习,久之自己不知不觉,好像无呼吸的状态。
能做到无呼吸的状态,那末没有呼息,也没有吸息,虽有呼吸器管,好像不必用它;而气息仿佛从全身毛孔出入,到这一步,可以说达到了调息的极功。不过初学的人,切不可有意去求,必须听其自然。
正呼吸,这一方法,主张呼吸宜细长,宜达于腹部,以及使横膈膜上下运动等,都与自然法没有两样。不过呼吸时腹部的张缩完全相反。因为反乎自然呼吸,所以也叫做逆呼吸。关于正呼吸的调和方法如下
呼息直缓而长,脐下气满,腹部膨胀,胸部空松,横膈膜驰缓。
吸息宜深而长,空气满胸,胸部膨胀,这时脐下腹部收缩。
肺部气满下压,腹部收缩上抵,这时横膈膜上下受压逼,运动更为灵敏。
在静坐时,呼息及吸息,宜极静细,以自己也不闻其声合宜。
以上两种呼吸方法,有主张吸息宜比呼息加长的,也有主张呼息宜比吸息加长的,但根据一般实验,似以长短相等为宜。此外,无论自然呼吸和正呼吸,目的都在使 横膈膜运动。正呼吸是用人工使腹部的张缩逆乎自然,而加强横膈膜的驰张和收缩,使更易运动。不过,由于这一方法参用人工,学时有宜有不宜,并不是人人可 学,总不如自然呼吸的毫无流弊。
呼吸的练习
为了使呼吸能够正常而熟练,皆宜加以练习,静坐时,必须逐步做到无思无虑,假使注意呼吸,心便不能宁静,先用短呼吸练习纯熟,渐渐加长,最长时每一呼一吸约能占时一分钟,但决不可勉强,务使自然。
呼吸的气息,宜缓而细,静而长,徐徐注入到下腹。
呼吸时应用鼻而不可用口,口宜噤闭。
调整意念
上坐后双目微闭,舌抵上颚,全身放松,排除杂念.调好呼吸把意念集中在下丹田处.
每次练功半小时至1小时后,即可收功,坐毕将起,盘腿打坐之后,两腿疲劳,注意不可马上下坐,最伤筋骨。有人辛辛苦苦坐了一辈子,就在这个关口不知注意, 坐完马上下地,到老落下毛病,筋骨难伸,举步维艰,悔之迟矣!我们不可重蹈此覆辙。如果打坐之中,遇到其他事情,只要不是火烧眉毛,就不要勿忙下地,应在 收功之后再作处理。因此做功一定要选择在自己说了算好的时间进行,以防碰到其他外来干扰。过去道家有“三不起”之说,其中有一条就是“打坐不起”,意思是 说,打坐之时,无论遇到何人来叫,也不起身招呼 。
然后行收功法,吸气时随着慢慢的吸气意念想将身体外四周围能量吸入下丹田,呼气时把能量存在下丹田封闭起来不让外出,而此三次,再以双手掌互相搓擦至热后,轻擦颜面头部手脚各18次,放松全身肌肉,慢睁开眼精,渐渐动身及舒放两臂,然后放足,用手按摩足部毕,缓缓起身。
道家养生重三宝。三宝者精、气、神也。
道家长生法要“炼精化气, 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等一贯工程,总是以此三宝为基础,为材料。
精气神三者是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主体,存则具存,亡则具亡。气功锻炼归根到底就是这个根本。精化气,气化神,神滋精。
练功要有三心———恒心、诚心、信心。
练功要具备三个条件————松、静、自然。
练功的三个基本要素———调形、调息、调心。
形正则息调,息调则心静。练功的关键在于调心,静就是练功,恍恍惚惚的虚静态即为气功态。致虚极,守静笃.长生无妙药,只在一静中。 静能生定,定能生慧。定是深度的入静态,慧是能够洞彻宇宙本原的大智慧,即大彻大悟。静,是练气功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气功产生超常能力的必修手段,无论什 么功法最后都要归结到“静”上。道家修炼,贵乎炼炁。《黄帝内经素问》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 气耗,思则气结。”种种气的变化,可谓详明,但是这里所讲的“气”,均属后天情志所生之气。独有一句,医家不知,而为道家所秘,这就是——道家修炼的基本 原理。盖种种内情外感,伤人内炁, 道家寡欲,而抱神守静。静则内炁得养,生机蕴藏,自会再生真炁,而为丹本。真炁发生,自有景象,须亲身体验,非字面可得。 再者,修真过程之中,一切炁的变化,都要求对境无心,不假人为,方合先天,倘无持静之训炼,谓之炼意不净,功夫难以达到高层次。因此道家修炼,须以静功入 手。
练功的一个基本原则———重德为本
“有德无功,终究一场空;有功无德,早晚要着魔。”练功必修德,德功要双修。每积一功德,功力就长一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种善 因,结善果;种恶因,遭恶报。练功是根本,修德是保证,得道是目的.立大志,发宏愿,这样才会有大成就。 传统道家学说认为,人的先天真性,本与太虚同体,清静洁白,空洞虚无。下生之后,产生种种后天妄心,如云遮月,蒙蔽真性,造成修道障碍,念想难除,妨害道 修。修德的目的,从静修的角度来讲,是要培养个人谦虚、柔和、忘我、不争的坦荡胸怀,净化心灵,去妄归真,再去下功,则入静易而进功深,所谓“德正则心 安,心安则炁顺。”相反,若无修德之熔炼,则心神不清,性地不纯,如此心态,去做修炼功夫,无异沙地造厦。所以修炼强调修德,乃与个人的修功息息相关,有 德就有道,无德即失道,道以德为基,德高道更高。 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提倡修德,使人与人之间形成团结、互助、真诚、和睦的关系,有益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生活环境的安定。
道家修德,进一步还要求推诚万物,“昆虫草木犹不可伤”,提倡以好生之德,保护自然环境。 因此道家修炼所提倡的修德,并不局限于狭隘的个人修炼,这种广义的道德观,体现了真实的道德价值,既有社会价值,又有个人价值,个人修德有益于社会,利济 他人就是升华自己。《老子》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出世的修真之学,与入世的为人之道,“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二者并不 抵触,而是互补协调的统一。 明白了修德,大道就在眼前,人人可为,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
其他要领
气功的初步正常效应
酸、麻、胀、痛、痒、沉、涩、冷、热、轻浮…………
气功的特殊效应
暖融融、舒畅、快乐、激发特异功能。
对待特异功能的原则
有了不必喜,没有不必追求。慧而不用,慧而少用。
练功要珍惜气,爱护气。
练功有一定的功能以后,不可逞能炫耀,以免耗气伤身。练功要为他人治病,首先要求自身没有病,其次是周天必须通,第三要求内气必须达到一定的层次
- 上一篇: 上一篇:道家的养生六字诀
- 下一篇: 下一篇:道家养生粥
为您推荐